据报载,停刊了三十年的《中华活页文选》已在一月份恢复出版了。《中华活页文选》创刊于1960年,是中华书局的名牌产品,以专家精心编选文史哲精品,尤以唐诗宋词及古典文学名篇为读者所喜爱,曾风行一时,对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质起到了良好作用。留给读者的印象是很深的。
“活页文选”复刊伊始就在1998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亮相,受到书业界及广大读者欢迎,订数直线上升,排行名列500家出版物的前10名之中,占尽风光。
现下据报道,上海古籍出版社对《中华活页文选》之出版的有关创始者和版权的归属问题已有争议,但据笔者所知,原来的“文选”为“中华活叶文选”非《中华活页文选》,这里的传承关系如何,需有待他们两家的当事者来论定,这里不作论述。但关于这些争议,将来无疑是会成为一桩有趣的出版史话的。
“活页文选”其实并非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创始。它是诞生于二十年代,为开明书店创办人章?琛所创始。最初是为了解决学校国文教师编印刻写讲义的麻烦而为之编印的,所以开始称“开明国文讲义”,书店用铅字排印,自然比教师们的油印讲义要清晰和规范,而价格又不贵,每份仅二三分钱,编注又十分精当,所以很受欢迎。后来北新书局也出了“活页文选”,两家各以自己的店号命名,于是就有了“开明活页文选”和“北新活页文选”。
这两家书店当时都很有名望,又都是文人办的,很有特色。开明书店以章?琛、夏?尊、叶圣陶等人形成了一个开明集团,他们以出教科书与青年读物为其特色。参加“开明文选”编辑注释的有徐调孚、宋云彬、王伯祥、周振甫、曹聚仁等,都是名家。北新书局创办人李小峰,北大哲学系毕业,翻译家,与鲁迅关系甚密切,曾一起办过“语丝社”。北新书局实际上是在鲁迅的支持下办起来的。北新是以出版新文艺读物为主。“北新文选”的编选注释者由赵景深、姜亮夫等著名学者主持。
后来同行们见到“活页文选”生意很好,也就都效仿起来,据所知,尚有当时以出版通俗旧小说闻名的广益书局和汉文正楷书局等几家。“活页文选”之名便是由此而来的。
“活页文选”的诞生,从它一开始就与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当时中学生和一部分文学爱好者自学的理想读物。它是“五四”运动之后,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抗战爆发之际,在一代文人的人文关怀营造下的产物。二三十年代以《开明活页文选》为代表的各种文选的内容(包括北新及后来各家所出的)不仅对研究现代出版史而且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轨迹以及语文教育状况都是很珍贵的资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全面抗战,国难当头,开明书店内迁,活页文选因而停办,其它几家也相继停办。到五十年代初,一些报纸还流行过一阵曾经采用活页文选的形式刊登过一些重要文章,如社论、学习资料及文献等。1951年上海《解放日报》发表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就是用这种小册子的形式排印、随报送发,深受读者欢迎。后来这种“活页文选”逐渐不见采用。
到了“文革”时期,红卫兵搞大批判,批判修正主义与走资派,有相当数量是采用了“活页文选”小册子的形式编印散发,成为攻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工具,一时间满街都是,批判的狂热促使这类小册子升级。“活页文选”这样的小册子,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大概是上海历史博物馆吧,曾在闹市的街头设置了“征集箱”,广泛收集各造反派、红卫兵的传单与小册子,人们纷纷把资料投入箱中。这显然是把它当作将来文革的历史资料来收集的。这个举措颇有远见。事隔三十多年后的今日看来,这类“活页文选”式的各种批判资料,果然已成为不可多得的史料。现在据说已有一些收藏家专门收藏文革时期的这类小册子,视为珍物。
到了文革的后期,四人帮为篡党夺权制造舆论,使这类群众的大批判形式走向有序地由新华书店发行的形式,仅上海一地就有“造反文选”、“古代文选”两种,全国各地几乎都有这类“文选”出现。所谓“造反文选”、“古代文选”,实际上是借着各工厂工人大批判写作组之名而行篡党夺权之实,用来搞“儒法斗争”、“批儒评法”、“批林批孔”、“批水浒”等阴谋活动,所谓“古代文选”是借着古文来批孔孟之道,搞影射攻击,甚至歪曲伪造史实。那时候的“活页文选”实际上已形成为变相的“帮刊”,是四人帮的喉舌,由于它的传播面广,其作用有甚于大字报。
自从二十年代由开明书店章?琛创办了《开明活页文选》到九十年代《中华活页文选》复刊,经历了整整七十年的风雨沧桑。它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起着不小的作用。对“活页文选”的冷与热直接反映着社会的风貌与动态,几乎成为文化界的晴雨表。
《中华活页文选》之复出,显然是继承了《开明活页文选》的传统,是一份有品位的读物。它的复出是文化回归的象征。这正预示着一个稳定的可以求知做些学问的时代已经到来了。